房产资讯

杨凌探索就地城镇化新路 逐步实现“六个一体化”

杨凌在线 2014-08-18

做个“城里人”,恐怕是很多“农村人”一生的梦想。如今,在杨凌,“城里人”和“农村人”的身份界限被打破,过去的城乡保障“鸿沟”也正在填平。城与乡,渐渐融会成“同一个世界”。

  杨凌作为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同时,始终注重加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坚持“政策一致、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发展思路,通过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等方式,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和农民职业化融合发展,逐步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的目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村就地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新路子。

  农业产业化:就地城镇化获得坚实产业支撑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中,杨凌示范区深刻体会到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方式,越来越与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生产要求不相适应。为此,杨凌示范区把组建土地银行促进土地流转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常抓不懈,引导农户将承包土地向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流转,近年来全区共组建土地银行38家,流转土地4.4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2%,涉及3个镇、38个行政村、11767户,占总农户数的54.9%。一些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如省果树中心苗木基地、秦川牛公司育肥基地、杨凌本香集团20万头生猪实训基地等,就是通过这种形式顺利实现了合计约10000余亩的土地流转,有效促进了杨凌示范区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

  为有序推进土地流转,稳妥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2008年以来,杨凌示范区按照“现代农业看杨凌”的目标,结合区域发展现状和产业特征,顶层设计,科学布局,规划建设100平方公里的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采用全产业链推广模式的经营思想,按照全产业链条推广示范的理念,规划设计了八个功能园区,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向规模化和产业化转变,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杨凌就地城镇化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现代农业模式与机制的探索,调整了产业结构、促进了科技创新创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杨凌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五年位居陕西第一,走出了一条可复制的现代农业发展“杨凌模式”。

  农村社区化:就地城镇化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实现城乡政策一体化是从本质上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先决条件,是农村社区化的重要内容。2012年以来,杨凌示范区对22项民生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对城乡标准不一致的政策,全部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实行一体化,尤其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救助、农村计生家庭新农合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等政策,已全面达到城乡一致。针对计生家庭生活补助、低保、教师编制和医保等4项政策,制定了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确保城乡居民早日享受同等待遇。同时,杨凌示范区全面推行了惠农财政补贴直通到户制度,实行各种补贴“一卡通”,严格方法程序,粮食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等各项涉农补贴补助等强农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杨凌示范区按照“城乡一盘棋”的发展思路,编制了《杨凌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遵循“政府主导、政策鼓励、自愿有偿,有序推进”的原则,引导农民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居住。积极推进“村改居”任务,顺利实现了2.6万农民进城落户。大力推进行政村的搬迁改造工作,建成温馨社区等共计占地66.5万平方米的6个新型社区,实现了1700多户农民就地向社区转移,城镇化率达到54%。积极开展田园村庄创建活动,营造林草丰茂、绿色自然、环保安全的宜居环境,使广大农民居住在农村享受城市同等生活。通过一体规划城乡建设,杨凌示范区原“一城一镇四乡87个行政村”的旧架构,逐渐优化为“一城三镇一批新型社区”的空间结构新格局。

  城乡发展,基础先行。3年来,杨凌示范区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一大批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新增农村和农业园区道路210多公里,实施卫生改厕1.6万户,解决了4.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累计投资34亿元,完成了康乐路延伸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机制运行良好,2010年顺利通过“国家级卫生区”复查验收。按照“农村交通城市化、城乡客运一体化”思路,统筹建设城乡道路客运服务设施和运营线路,推动城市公交向农村延伸,力争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道路交通一体化。

  随着杨凌示范区公共财政向农村逐渐倾斜,城乡社会事业也得到统筹发展,原本只有城市居民享受的优质公共服务也开始惠泽农家。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全面实施“双高双普”合格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农合和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全面启动,药品“三统一”制度有效实施,公立医院改革成效显著,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困难弱势群体生产生活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城市通